劉大可:會展與旅游是對孿生姊妹
日期:2008-12-29
泥塑老虎、撲灰年畫,劉大可在北京的家中,隨處擺放著民間手工藝制品,流露出濃濃的山東鄉土風情。“我老家在高密,老鄉到北京來看我的時候帶來這些小玩意兒,擺在家里很有感覺。”劉大可說。除了蘊含著一份鄉情,在劉大可眼中,小小的泥塑老虎、樸素的撲灰年畫,還是一個成功的旅游產品案例——它們使無形的文化價值變身為有形的文化產品,頗具代表性。
劉大可目前擔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副院長、會展研究中心主任,兼任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展專業委員會主任。他是國內較早涉足會展教育與研究的少數學者之一,目前主要致力于會展經濟與管理、商務會展旅游兩個領域的研究。
自2005年起,劉大可每年主持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委托的《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》課題。剛剛結束了2008年《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》課題的研究,劉大可指出,今年山東濟南在同等規模城市中,會展業表現十分活躍。
“2008年,濟南一共舉辦了301個展會。就數量而言,在全國中等城市中排名很靠前。以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為例,2008年場館的出租率達到47.3%。如此高的出租率,在全國展覽場館中并不多見。”劉大可說。
會展業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,會展業的繁榮活躍能給當地經濟帶來什么?劉大可指出,除了通過展覽和會議促進貿易、互通信息外,會展業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,也能起到重要的拉動作用。針對會展業和旅游業的關系,目前,劉大可正在開展“會展業和旅游業的互動機制研究”。
“會展和旅游好像一對天然的‘孿生姊妹’,彼此之間具有很大的相互依存性。”劉大可介紹,會展之所以和旅游聯系在一起,主要是因為會展活動通常會帶來人員的異地流動,從而引發對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”等旅游產品的消費。2005年在濟南舉辦全國“糖酒會”期間,由于住宿緊張而導致“一房難求”的局面,就是會展對旅游帶動作用的典型表現。相比傳統的觀光旅游,商務旅游在旅游業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,是不可忽視的“另一條腿”。
“在現實生活中,有的地方旅游業與會展業結合得非常完美,如美國的拉斯維加斯,瑞士的達沃斯等;而有的地區和城市對二者的關系相對陌生,并沒有將二者很好地結合。”劉大可認為,目前很大的問題在于,會展與旅游兩個行業各自為戰,兩者間缺乏一種互動的促進機制。
據劉大可分析,山東在實現會展業和旅游業的互動發展上,優勢和局限并存。“山東是一個旅游大省,也是一個經濟大省。無論在發展旅游業方面,還是在發展會展業方面,都頗具潛力。”以今年舉辦的山東“文博會”為例,由于抓住了山東文化資源豐厚的優勢,“文博會”對旅游業的拉動效應逐漸顯現。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會展市場化程度不夠高,有可能成為制約其日后發展的瓶頸。
“像最簡單的泥塑、年畫,從文化價值中提煉出文化產品,銷售出去,就能夠把文化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。”劉大可指出,如何最大限度地將山東目前擁有的資源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,作出能使會展業和旅游業相互促進的制度安排,以推動兩個行業的交互式發展,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聲明:本網轉載作品一般注明出處,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,并非出于本網故意,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會加以更正。